收藏
点赞
微博
微信
阅读
1292

我国增材制造从业人员现状

三维-小维尼
2021-04-15 13:00:27

经统计分析,截至2018年底, 我国增材制造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约为2万人,并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
1. 从人才类型来看,科研型人才占比最高

由于增材制造技术和行业的特殊性,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将增材制造从业人员分为技能型人才、科研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三类。其中,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某一学科专业基础,又能将这一学科的专业基础与增材制造技术充分融合的人才;科研型人才是指主要从事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、工艺技术优化、设备开发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才;管理型人才作为增材制造技术与市场能力的汇总者, 是增材制造行业的管理型复合人才,需要对增材制造产业链有着全面的了解。经统计,如图1所示,当前企业从业人员存量构成中,科研型人才占比最高,达到43%;其次是技能型人才,占比39%;管理型人才占比最低,仅为18%。这也说明,增材制造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,需要大量智力和技术资源投入。

图1 增材制造企业从业人员人才分类(数据来源: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)

2. 从年龄结构看,中青年人才占主导地位

增材制造产业从业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,占总人数的72.9%,人员结构相对年轻化,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,后备力量逐步增加,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持续发展。

图2企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(数据来源: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)

3. 从学历结构来看,高学历人才占比较高

如图3所示,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占到50.7%,其中硕士占比35.1%,博士及以上占比3.2%,行业整体学历水平相对较高。

图3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饼状图(数据来源: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)

4. 从供给结构看,高校仍为人才供给主力军

当前企业人才供给来源中,高校培养的科研型人才、管理型人才占主导地位。增材制造是信息技术、新材料技术与制造技术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产物,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还未专门设置增材制造专业,仅开设增材制造领域的公共课程或基于传统专业开设的“3D打印精英班”。一批高校起步相对较早,培养的大批人才流向了增材制造科研、材料制备、装备制造等领域。在职业教育领域,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,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刚刚起步,正处于探索专业体系建设、健全人才培养模式阶段。

5. 从需求结构看,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

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摸底统计数据显示,如图4所示,在2016-2018年的3年间,我国企业人才需求规模逐年增长,年均增速超过20%,统计结果显示,相关企业对增材制造业务推广、软件工程师、材料/工艺研发工程师、应用工程师等岗位需求较高,分别为18%、16%、13%、10%。我国增材制造企业超过500家,未来3年的人才需求规模预计在5万人以上。通过对人才需求岗位情况统计也可以发现,行业已经对增材制造的智能化趋势作出了反应,目前正在寻求更多的软件开发专业人员,尤其是具备云解决方案等复合专业知识的人才。

图4 企业岗位需求情况(数据来源: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)

6. 从薪酬水平看,整体处于中游水平

如图5所示,从全行业平均薪资水平来看,国内增材制造行业的整体薪酬处于制造业中游水平。但由于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,增材制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增速不匹配问题突出,造成各企业间人才争夺现象严重,人才流动速度加快,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。

图5 2016-2018年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(数据来源: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)

如下表所示,国内增材制造从业人员薪酬水平普遍较低,主要原因有:一是当前产业发展规模依然较小,众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,从业人员的薪水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升;二是整个行业还未建立起明确的薪资标准,企业给出的薪资无据可依,薪资差异化明显。

我国增材制造行业应届毕业生薪酬情况

本网站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